第三章 古城民俗演艺拍胸舞拍胸舞属闽南泉州民间舞蹈的一种。旧时又叫“打花卉”、“打花绰”“乞丐舞”、“打七响”,比力广泛地流传于泉州、厦门、同安、晋江、南安一带。相传“拍胸舞”最早是因为乞丐讨饭讨生活所需,为悦人而弄的噱头,厥后农民用它来庆丰收,迎神踩街开道,或制造节庆赛会气氛,甚至成为农民茶余酒后抒发胸臆情感的一种民间娱乐运动。
在鲤城浮桥江南一带较为盛行。以赤膊拍胸为主要演出形式。
生长至今,泉州民间大凡节日庆典、婚丧喜事,或踩街游行,都免不了拍胸舞的助阵。在恒久的演出实践中,拍胸舞者凭据情况及气氛要求拍出差别的舞法气势派头。庆丰收时拍法跳法,大多取下蹲裆步,因为在田间野地,赤膊拍双手以“拍八响”为主,摇头摆臀,幅度大、速度快,粗犷、豪爽,体现欢悦的特点,称“拍胸乐”。
而喜庆佳节时的拍胸,往往以舞队的形式演出行动规范,随伴奏列成单或双的竖队,以直腿“小跳步”加“打八响”沿街行进,一般小幅度,快节奏,热烈,欢快,便于行进。拍胸舞者,大多挑选那些体魄强壮男子壮汉,平时常磨炼,肌腱蓬勃,以具诙谐感滑稽的中青男人为首选。演出时演员头戴事前编好的草绳圈,听说这源于古闽越人的蛇崇敬,草绳圈是蛇的变形标志物。
手拿一圆形带铃铛的皮小鼓备用,除拍八响外,间或插以两手轮流拍胸,一手拍胸,一手打小鼓,以增加名堂,吸引观众。现今的《拍胸舞》常以大型广场舞蹈的形式泛起,演出气势派头开阔、清朗、热烈、欢快,队形变化有序,粗犷中透出美感,古朴中融入现代,因此又被称为“东方迪斯科”。
泉州拍胸舞多次到场全国、省、市级文艺会演、广场舞蹈角逐,屡获奖项;多次到场接待海内外嘉宾的文艺演出,深受赞赏;在泉州以致闽南地域举行重大文化运动、聚会会议庆典或迎神赛会、婚丧喜庆等,随处可见拍胸舞演出的身影,拍胸舞成为泉州以致闽南地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。“泉州拍胸舞”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掩护名录。火鼎公婆火鼎公婆又称“火鼎公、火鼎婆”,是盛行于闽南、特别是泉州一带的,一种以唱民间小调的民间歌舞艺阵。多在迎神赛会中泛起,或在民间丧葬出殡仪式中助阵增气氛。
一般由男女两位丑角饰演一对公婆,双肩扛着一个锅底放有燃烧木炭的铁锅,边扭边唱,丑态百出,诙谐逗人。火鼎公丑角妆扮,脸涂白色小丑脸谱,或加架一副老式无镜片目镜,戴深色毡帽,着破烂长衫,特扎长腰布带,腰挂夸张大烟布袋,手中拿一枝瘦长竹枝旱烟杆,脚穿布鞋或戏台靴。
火鼎婆也涂粉白脸大花脸谱,或仅在面颊双方打大红胭脂,头戴妇女假发髻,双方插大红大黄大紫“熟花”,耳戴大耳饰或玻璃珠串,身穿右襟左胸滚边的大红袄,下穿宽大红绿裤加滚边裤脚,脚穿大号绣花弓鞋,腰系红绿绸腰带,外挂一串马铃铛,手摇一把夸张的大芭焦扇。火鼎昭示红火兴旺,火焰去千灾,放置火鼎的“五斗篮”外饰绣花裙边,中绣“迎祥纳福”等,随着后边乐队“十串花”等民间音乐小调,火鼎公、火鼎婆歪来扭去,踩出种种滑稽舞步,或左或右,或前或后,或进或退,或快或慢,或颠或顿,使用“五斗篮”架子及手中的旱烟枪、芭蕉扇等道具,演出种种技巧和身段,边扭边舞边唱民间歌谣,在人群中穿梭,与围观民众互动,插科讥笑,嬉笑逗趣,即时即兴,诙谐、自由、旷达、生动、可亲可笑可爱,其乐陶陶。
近二、三十年,成为古城重大节庆或民间红白喜事运动的重头戏。车鼓阵车鼓阵,又叫“车鼓弄”,是广泛流传于闽南泉漳厦及台湾各地的民俗歌舞、阵头演艺形式。
又被叫做“锣车鼓、三坛鼓,攑子鼓”,是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,主要展示于节庆祭祀、寺庙、踩街等场所,一抗战间,曾作为一种有力的宣传形式,缔造出《十二生肖抗日歌》《抗日五更鼓》《劝新娘抗日歌》等歌谣深入民间,发挥极大的宣传舆论影响力。泉州晋江、南安、安溪一带的车鼓阵较具代表性。一般情况下,演出由三男三女展演,他(她)们各穿着明代衣饰,手执小道具边舞边唱。有一对饰演老公婆的扛着一座小花轿,丑旦花婆在轿前一手弄手巾,一摇花扇。
戴瓜皮帽、留八字胡、穿长衫马褂的车鼓公在轿后,手执鼓槌敲鼓,即兴演出。尚有九位小伙着黑绸演出装,一个打柄鼓,一个演奏小敲击乐器,穿插演出《火锟公婆》、《五更鼓》、《桃花搭渡》、《病子歌》、《公婆拖》等节目。车鼓阵还可细分为文车鼓、武车鼓及变种杂色车鼓。
文车鼓由一丑一旦分扮公、婆二人,阿公手执旱烟竿和蒲扇,阿婆执手巾折扇,两人挂一象征石磨的盖彩斗篮,对唱轮转。旦角娇娆花艳,主角滑稽诙谐,或进或退,或扭或弄,一唱一和,生动有趣。变种演化的车鼓阵,由七名成员组成,由“金童玉女”手执钱棍(l 956年换为四个村姑)举行演出。
安溪车鼓阵,通常由公婆扛一个竹笼,内装野花或蔬菜。近几十年,车鼓阵时常进入古城助兴节庆及祀祭运动。永春闹厅流传于泉州永春的闹厅,是一种适合于闽南古修建厅堂演奏的大型民间器乐演奏形式,属于丝竹、攻击乐。
一般常用于上元灯市、中秋节等民间喜庆节日及神佛诞、丧事好事荐等道场运动场所。同时,又是永春民间南音弦友聚首欢娱时常用的演奏节目。
据传,它形成于清康熙年间,是在民间鼓乐和南音演奏时相互借鉴、相互融合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。一般情况下,要举行闹厅运动,先要选当地最有声望的乐师作为主持,由最有履历的鼓手和吹手担任司鼓司吹,再召集其他熟习南音指谱曲艺的乐队编组,通常由16人组成,每人操一至两种乐器。比力大型正规的闹厅运动,局面较壮观,需调配两名穿戏服的小童,持撑南音凉伞或乐社旌旗,拥立于乐队两侧。
司鼓居中坐,司弦管者成扇形居坐双边,其他演出者居后排。永春闹厅主要乐器,有大南鼓、大钹、啌锣、铜钟、小钹、碗锣、响盏、磐、拍、小叫、双铃、木鱼等。
管乐有大嗳、嗳仔、品箫。弦乐器有琵琶、三弦、二弦、大胡及中胡等。近年,民间红白喜事或请其进城捧场。
褒歌褒歌,在安溪又称安溪“挽茶褒歌”、“相虐歌”。是安溪大地上广为流传的一种闽南褒歌形式,它随着安溪人出外迁徙的脚步,流传到台湾、潮汕,甚至更远的地方,成为闽台“褒歌”中的山歌调。
泉州沿海地域晋江深沪的褒歌,也很有影响。准确点说,褒歌又称“相褒歌”、“相虐歌”,是一种由闽南方言演唱的采茶山歌、盘歌、田园歌、行船歌、行船调。广泛流传于闽南、台湾各地。
特别是像安溪、台湾等地的一些采茶场、茶山、山地。原生态的演唱场景大多为两人对答的即兴编唱,以男女喜爱、忖量、相互调情,褒扬对方、男女嬉戏答嘴等情歌为主要内容。
代表性曲目有《大溪出有溪边沙》、《老鼠过溪》等。因为“相虐”忘记回家,厥后就生长到做客盘答,歌词一般两句或四句,七言作为一节,运用比兴手法抒情达意,千百年间逐渐由抒情山歌演变为叙事歌曲,成为一种演唱形式。近年,古城某些专场演出或请褒歌艺人入城客串。
深沪褒歌是晋江渔区特有的一种闽南民间小曲,它发生于渔民们的劳动生产之中,具有“海”的特色、“渔区”特色。由于深沪一面依山,三面临海,山明水秀,风景旖旎,素有“峙海金狮”的美誉,是个典型的渔区和商贸口岸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出海打渔为生。深沪褒歌在清代就十分盛行,其时由于海上商业的中断,深沪港由原来的商渔港转为单纯的渔港,渔民们在海上自娱自乐,随口编唱,相邀褒歌。
在出航或归航的水程上,为驱散航程的寥寂和孑立,回航而相邻的船只便会互邀褒歌,以此来营造一些轻松气氛,消除劳累。有时,上岸以后,意犹未尽,还会站在各自的“网间”(民间存放渔具的工具间)前,继续对褒起来。
深沪褒歌作为独具特色的渔区音乐,是其时闽南民间生存、生活、生产状态和人文思想的真实写照;深沪褒歌通俗易懂、易唱、易传,曲调质朴率真,句式优美、节奏明快、音律自然,具有艺术性,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名贵财富和重要的研究资料,颇具历史、文化研究价值。深沪褒歌源于民间,为渔民所热爱,其中有的歌词、曲调与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有共通之处,对海峡两岸文化认同有重要作用。“晋江深沪褒歌”于2007年列入第二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掩护名录。
本文关键词:泉州,古城,文化,第三章,民俗,演艺,开云,手机,开云手机版官方下载
本文来源:开云手机版官方下载-www.boyue365.com